实录|如何成为一名编辑
如果不是飞速上涨的报名人数和数家出版机构的主动“勾搭”,我们决想不到出版行业如此“供需两旺”。一场讲述编辑如何入门的分享会最后变成了一场热闹非凡的小型“招聘会”,也是令我们喜出望外。正如嘉宾韩志老师所说的:这让我们看到了出版业“黄金时代”的到来,只要有年轻人来接过这根棒,未来的读者就不会对阅读这样的事情失去兴趣。
然而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每一个梦想成为编辑的人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一种职业还是一项事业?我们在现场既提供鸡汤,也少不了毒舌,既有对年轻人入行的大声疾呼,也有对于冒然转行者的一再敲打。希望每一位有意入行的人在看完之后,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然后作出自己审慎而勇敢的选择。
活动实录
张远:我是做書的副主编,负责内容运营。今天是「做書者说」第12期活动,「做書者说」从2014年八月开始已经举办了十二期,邀请过的嘉宾有kindle团队,知乎出版团队,豆瓣阅读团队,中信电子书团队,前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老师、理想国的总编辑刘瑞琳老师,最近的一次是刘晓翔和马仕睿老师,这些活动涉及书籍设计、装帧、运营,「做書者说」活动的主旨是想让藏在书背后的人能够走到台前来,分享经验和见解。新年伊始,在校学生开始面临实习、就业的选择,职场中人迎来了跳槽转行的高峰期。关注我们的人,除了少部分业内人士,大部分都是怀抱出版理想的「观望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跻身编辑行列。
去年12月月,我们发表过一篇文章《有志于出版的大学生进,我们聊聊学习和工作》,一下子收到了180多条留言,大家纷纷表白自己对编辑行业的热爱,在重重困境下的坚持与向往。然而,更多的,还是对于微薄薪酬能否保证生活质量的疑虑,对于自身能力能否胜任的踟蹰,对于如何敲开出版社的大门的茫然。这次我们特别邀请了两位有丰富出版经验的资深编辑,请他们介绍编辑的职业路径规划与必备职业素养,同时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首先请两位做一个简单地自我介绍,为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入行经历。
小庄:大家好,我叫小庄,现在是果壳阅读的主编,也就是主要负责果壳网出版方面的事情。我觉得自己非常适合来和大家谈一谈从其他专业想转行来图书业做编辑的话应该怎么做的话题,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从完全不相干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领域转来做出版的,从2003年纯出于偶然做了第一本书开始,好像就和书这种东西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现在为止,我所在的“果壳阅读”工作室已经出版了一百多本书了,其中有不少是我亲自看稿一字一句审编出来的,也有一些是我的同事们做的。而且之后也会一直做下去,这件事更像我的一个爱好,看到喜欢的选题了,就拿来做一做。
韩志:大家好,我是韩志,很高兴今天能在这么有文化氛围的涵芬楼和大家见面聊聊。严格意义上讲,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文化人,因为跟许多同行相比,书读得太少,谈不上有什么专攻,还是职业经理人的属性比较多。而且,我大概也算是今天在场年纪比较大的一个,今年正好40。我的学历不高,普通学校的普通中文系,毕业后在老家教了三年书,2001年到的北京。机缘巧合,入了出版这一行。从2001年至今,工作始终没有离开书。一开始做编辑、做策划,04年借钱创业做小书商,赔得一塌糊涂,日后却一直留在这个行业,从2008年开始转型做管理。创立「未读」是从2014年下半年离开磨铁图书之后,大家现在看到的「未读」,不止有图书出版业务,还有新媒体、视频、公关策划等多种业务形态。然后果壳现在做很棒,还能够自己做书,而且你们刚才也听到,他做书也是很享受的状态。也就是说,鱼和熊掌他都得到了,但是我看现在为止未读的目标,我们是想从传统出版领域转到互联网,这是传统出版之外,我还有媒体,还有版权、运营、会员等等有关系的业务储备。明年有可能大家看到的未读会更像移动互联网公司,这是关于我和未读的一些介绍。
张远:其实首先听完两位老师的介绍以后,我觉得这两位从背景到他们的经验,可以说非常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他们两个分享可能给大家提供更多的视角,接下来在回答大家的疑问之前,想请两位对即将要加入这个行业,或者说非常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提一点自己的建议和忠告。
小庄:我觉得还是韩老师先说。
韩志:女士优先。
小庄:你比较毒舌,我再来提供鸡汤。
韩志:这个问题好像每时每刻都有人在问。我们公司很小,没有专门的人力部门,所以说所有人力工作都是我和我们的核心团队一起来做,也就说每一份招聘启示基本上到最后都是我写,每一份大家投来的简历,基本上也都是我第一眼看到,因为我手机里的邮箱肯定有一个是我们的招聘邮箱。很多时候会遇到很年轻、刚刚毕业的小朋友,还有在别的行业做得很棒,甚至都已经做到中层岗位的一些年轻人,非常热情地想要进入到出版这个行业,也会在邮箱里问一些相关的问题。其实,前两天我在看即将要出的一本书的书稿,那个书稿里它提到了一个很有名的TED演讲,里边有一个核心观点,说的是有三个词我们平时会当做一回事:工作、职业、事业。
实际上这三个词不太一样。不一样在哪里?这位演讲者认为,工作是你用以谋生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你去做书和你在我们楼下摆摊其实都是工作,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没有什么区别。职业是什么?职业是指你对这一件工作除了谋生之后,还有更多的诉求,简单说你希望做得比做同一份工作的人要好,别人知道你是从事某一工作时会尊敬,我们认为他可能具备了职业精神,在工作的基础上有所提升。第三种是事业。事业是什么?事业是你已经不会再去考虑这件事情它能给你带来多少收入,多少名声,你可能考虑的是我做这件事情本身这个过程可能是一种享受,可能是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且你愿意让更多的人和你在一起来做这件事情。
我觉得这个TED演讲者关于工作、职业和事业的判定,特别适合今天这个场合,尤其是还没有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朋友。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是把它放在哪一个级别?如果说完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奔着事业去了,我觉得有点假,因为你不知道这个行业是什么。如果说为了一份工作,这个时候上就会不管是像我们未读,还是说像小庄老师这种非常有跨界精神的出版社,都会告诉你这个的工作收入可能没有那么高,有可能你的收入比不过卖煎饼果子的,你为什么要做它?因为工作是谋生。所以我觉得比较恰当的是,你是不是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认识,一个抉择,如果是事业它可能先要满足你的生存,其次你对这个事情本身有没有一定的追求?这个追求就是我想把这份工作做到什么样的层级,这可能是我认为大家在没有进入又想进入这个阶段,对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认知,而且这个道理我相信在别的行业也是通的。
我其实不太毒舌,我的毒舌一般在应激性的情况下才会有。刚才张远提的问题很正经,我应该跟大家把逻辑性的问题描述一下。其他很细的东西,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完,等一会儿我再分享。你们也听听小庄老师的意见,小庄老师是很典型的跨界出版社,也做互联网业,也做出版业,接触很多很多不同的人,包括作者、译者或者很纯粹的书商,你们可以听听她的感想。
小庄:我本以为韩老师会给大家很多打击,说你们不要来,所以我就想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来……(笑)
我们去年翻译了一本书,讲国外的一些科学家做的小研究,放到我们的生活里,它在某个时间点会成为一种智慧或方法。其中有一个研究我想翻译它。这个人是英语教授,在做关于美国年轻人职业选择的时候,他做了很多统计,这些人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还是说按照一个世俗规范来选择——比如说什么能赚钱,能出人头地,能使你显得更有地位、更有面子。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这两类人,且都会占一定比例。但这个教授的研究不是要给出一个你应该怎么样的结论,而是对这两类人做了分析。
他说,如果你选择社会认可度高的或者更赚钱、更被需要的职业,很有可能你的收入的确多,这在他的统计里边显示了。但是另一类人选了自己喜欢做的,他会更快乐。从长久来说,另一类人更有可能成就自身,这类人更可能出现艺术家、或比较另类的具有某些成就的人。当然,这跟你成长的环境,所受教育,身边人对你的要求,都有很大关系。
好长一段时间我甚至在想,因为我是媒体出身,不算非常传统的媒体,但你知道我刚说在所丹尼去年10月,那种媒体唱衰,对整个内容行业的影响,包括我跟我的搭档曾经都吵过架,我们对这个问题理解可能会有些不一样,就说到底要不要去做内容,要不要成为一个内容的编撰者,就是编辑这样的角色,我自己是这样想。
我进入这个行当这么多年了,如果说研究生毕业是2004年,到现在整整十二年,我肯定不会后悔我的选择。如果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说不定,另一般风采,说不定也是一个女科学家。但是至少我非常顺应我的本心去走了一条路。我当时要进入这个行当是因为我不想在实验室里,每天对着那些瓶瓶罐罐,我想出去接触人,我想知道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没有其他途径,有可能那时候选择媒体是最恰当的方式。你可能根本就是想也想不到,你突然件获得了一个采访名人的机会,你可以去跟他对话,你可以去了解他的生活,而且你是一个职业身份,这样做很恰当。所以我觉得我就义不反顾选择了。
其实在那个过程当中你当然也是遭受很多,包括我早期经常被拒绝,而且你会受到非常多的羞辱,我记得我那时候曾经有一次请一个还蛮有名的译评家给我们写评论,他还是很热情,因为我们媒体不错。但是我当时做了一件有点傻的事情,我其实当时还请了另外一个作者,另外一个作者可能没名气,而且写得不好,但是我没有意识到这个,我就译评家讲的时候,我也请了这个人,他就不再理我了,就完全当你透明了,这种事情都会碰到。
你会不断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感到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恶意,但是也会形成你很丰富的一些内心的体验。回到我自己来说,我其实进这个行业,我还是有自己的目的性,我刚才说了我自认为是写作的人,很小可能有作家梦。比如说,我现在在做出版,这的确是一个近水楼台,我可能出书都比人家更容易,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但是更多这个职业给了我,我可以见到很多不同的职业或身份的人,他们也会给我很多丰富的素材和经验,所以我一直还是在这当中,享受于期间。
所以是这样的,我给想进入这个行当的年轻人来一些忠告,我觉得首先你得对自己有一个判断。作为编辑你其实还是稍微要有一点才华,我经常也会收到简历,我会很看中他的文字表达,看他交回来的作品或者能够显示他的东西当中是不是有我所认为的那种灵光。就是我一看到就会非常喜欢,我经常也会私下觉得,甚至只是一些,可能并没有成为我们的员工,但我非常非常偏爱他,因为我觉得他很聪明,写的东西非常好非常美,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有点像通行证一样,如果你要进入这个行当,你对这一点需要有判断。如果你磕磕巴巴的写东西,特别累,我觉得要打一个问号,不需要那么来勉强自己。
我觉得还有一点,其实刚刚韩老师确实说到做职业规划,甚至他刚才也说你是否要考虑事业,其实刚刚进入社会,年轻如你们,没有那么多的担忧。就比如说,你做几年编辑你直接不做了,你去做其他的,OK。但是你要确保你在做编辑这几年,你能够非常出色,你不是在敷衍,你没有在敷衍你的领导,你的领导也没有在敷衍你,也不在敷衍你自己,这个当中你做出出色的东西,你在这当中可能获得其他的机会,你再做其他的,一切都OK。
比如说像我的前同事,就是我刚才说的媒体就纷纷倒逼,我原来的老东家也倒了,但是我之前的那个同事他们也都还很好,有的可能就成为职业作家去了,有的也自己开工作室做艺术品,他们的选择是很多,而且他们在这当中建立起来的人脉,完全可以支撑他去做这样的事业。如果你确信你有一定的才华,你可以当这当中来练一练。
张远: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是从大家报名活动的时候每个人可能都提了一些问题,今天最想了解最希望嘉宾回答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归类和整理,接下来向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向两位抛出一些问题,可能能够激发你们更好的回答。我们说到更多的问题,比如说像法律专业、会计专业或者说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或者说已经工作的那些人,他们想要转行来做编辑,就是他们可能很大的疑虑就是自己转行是不是会有可行性多大,会遇到怎么样的困难或者说出版机构对这些学历或者对于专业的要求真的很高吗?很多人有很多这样的疑虑和困惑,如果大家要跨专业的话,可能需要哪些准备,我觉得这可能是大家比较关心,两位再稍微的解答一下。
小庄:我觉得是这样,如果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四的学生,而且你没有准备考研,你准确进入去找工作的阶段,你突然间做出一个决定,其实这是有点仓促,也是我不欣赏的一个态度。其实你要为这个转行做很长时间的铺垫,一直去思考这个问题,你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人,如果你要成为这样的人,你该为它做什么样的准备。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其实是在刚刚进入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在去找实习机会,我当时也还是处于一种好玩的心态,就是想多做一些事情,我好歹还是非常努力,成绩还不错完成我的研究生学业。就是在这当中,而且我记得那时候还蛮早,就是2000年初,网络也是刚刚兴起,那时候其实不是像现在这种微博、微信,我们都是在论坛上混。我自己一个非常幸运的,我会经常在论坛上面发自己的东西,而且我比较自我,我不会在乎有没有人看,我甚至发诗歌,我现在看起来非常幼稚可笑,很意识流的一些片断,但是的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被注意到了,可能某种程度上,有人会觉得我有才华,我的工作是人推荐的。
有一个非常可笑的一点,就是我说起来都觉得可笑。我迄今为止到现在我从来没有交过简历,我不知道简历怎么回事,我经常说要是火哥不要说我,我要去找工作,完蛋了,我连简历都没有做过,但的确就是这样好玩。一个你准备去进入某个领域,你一定想办法让那个领域注意到你,你有十八般武艺一定要让那个上去,没得选我要选一个职业,看看这个职业是不是能进去,你没有太多机会。你即使被一个很缺人的出版社要了过去,但是我觉得在那边可能你做得非常的不爽,或者一个非常平庸的角色,或者是一个没有太多机会的角色。
但是不否认说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甚至我也会觉得我很早,在没有上大学前,或者说在上大学就在做这方面的铺垫,我上大学的时候基本上也是玩过来,跟我们的学校里诗社、话剧社、摇滚青年,就天天混在一起。但是当你下定一个决心时候,你就必须来为此付出,我换一个说法。比如说,我现在选招聘的时候选实习生,其实我挺怕他给我一种你要不要我,你会不会马上让我留下的那种感觉,因为我感觉很可怕。真的是一种胁迫,而且你缺乏时间去互相来了解,其实他也会需要知道他是不是能够喜欢我给他的这种东西,他是不是真的需要,那种只是为了职业或者只是为了一个社会给你到一定阶段的设定,来去做这个是很可怕。
但是我很喜欢的是那种,我这边也有一些我们同事,他真的很无所谓。我有一个很理智的一个同事的故事,果壳初创的时候2010年我们准备说做一个国内开创型科技报道的编辑团队,那时候其实真的是没有,我们也是海选,还到处发招聘广告,科学逃兵这样的概念。如果你不想做科研工作者了,你不想继续当科学家,你可以来我们这试试。当时有一个男孩子他是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他也是很典型的上海男孩子,其实他刚来的时候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太好,因为我觉得上海男孩子吃不了苦,而且他们是很精明,对手术什么都会非常的计较,所以我决定放了很长时间来说让他明白过来,可能他没有那么需要果壳。所以我在这个当中不停地交作业给他。
我发现他有一点很好,他的文字表达很一般,但是他非常麻利,你跟他说一些什么,他马上就写了。而且很长,我甚至会给他打电话说,我说你是不是已经回上海,还是准备待在原来的公司。他说没有,我就是先在北京闲逛着,真的让我很吃惊。然后我就是想还是让他过来吧,就开始试用。但是他试用的时候没有经过我这边,我把他分到另外一个同事那,也是蛮一段时间,因为他是学基因,我们认为他去写一些健康方面的文章会好,就把他分到那个同事那边,因为健康这块不给我管。我那个同事就对他很不满意,就经常跟我吐槽说他写得不好,他肯定不是这块料,他的意思是可以把这个人炒了。我就想着自己当时花那么长时间折磨人家还挺于心不忍,说让你走就走了,然后就跟他长谈了一次,我说你到底想做什么,而且你看看果壳还有什么东西想做。
然后他就提出了几个产品上的构想,我们听了还挺惊讶,你来做presentation,跟全公司人说说。然后他就做了一个东西,我们发现他其实非常善于运营,他知道怎么去调动社区的气氛,怎么去跟网友做交流。你让趴在那硬要写出一堆字来还蛮那个,我们就让他找到的方向。他后来成了果壳非常著名的员工,就是特别优秀。但是这个家伙,他始终让人觉得无法去定义,他在我那边工作大概三年,他突然有一天提出他要离开了,他可能只比我小,没几岁,他也是研究生毕业,然后在工作工作过几年。他突然提出他要彻底转行,他要去做程序员,他以三十一二岁的高龄,以前学生物做了几年科技编辑,他说要去做程序员,我就疯了,我们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但那时候其实果壳正好有一个叫慕课平台,然后他就在慕课上拼命学,他后来真的考到美国的一家学校做程序员了,就这么一个神奇的家伙。
我不透露他是谁了,其实一说可能知道果壳的人都会知道他。但是我很喜欢他,就是他很不功利,他虽然是一个上海男孩子,一点都不功利。首先他对收入那些东西还比较淡定,他一直很相信我要去做一个东西,我在上面付出时间,我就要把它做到,所以我也不知道他在做几年程序员后又想做什么,反正还在注意他的动向,他现在正在快乐的做着程序员,就是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稍微总结几句,你想搞清楚你是不是需要这个东西,如果你需要你为它付出时间,重新开始都可以,但是你不要想着天下立刻掉一个馅饼砸在你头上。韩老师还有补充的吗?
韩志:挺好。我觉得其实这个想法可能是我做编辑以后萌生最多次的念头,就是我曾经无数次的想转行,但是我现在还坐在这里,来跟你们分享当编辑的经验,这点荒谬。
为什么我没有转?出于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我觉得首先你要想明白你为什么要转行,你要以转行是因为你对现在的行业不满意,我们来一个逻辑的推导,不满意在什么地方。我接触过有一些想转行的朋友,他们说其中也包括小庄刚才说的案例,有学过理科非常棒的专业的年轻人,他想转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不想天天待在实验室里,而且待在实验室里他也不能得诺贝尔奖,他也知道得不了,然后你只能帮导师,还是谁也好,来做课题,每天重复地做那些工作,没日没夜,青春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任何的主动性,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是觉得自己现在所做的工作可能会比较的枯燥,甚至于我曾经遇到过的年轻人是因为他说的工作是在一个事业单位很稳定,稳定到他觉得一眼能看到头,这个有点像我当时为什么要选择从学校辞职,也是因为你能看到你的老师在那,比你大那么多,他做了这么多年就是这样子,你也能看到自己未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情况,就是你觉得你的收入好像已经被定型了。
然后还有一种就是你说我不喜欢跟人打交道,我觉得我更适合跟文字打交道,所以说他觉得做出版做编辑是非常适合的一个转行的方向,可能有人在点头,我想告诉你,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现在做书做编辑必须要跟人打交道,你跟电脑打交道,电脑能给你回馈啥,连谷歌都要翻墙,你想想。你说你能从电脑里获得什么。就是绝大多数的工作资源都需要跟人去打交道去配合,你如果连这方面的能力都不具备,或者说你天生拒绝这个,那我觉得你应该去做程序员,你应该去实验室,你去跟那些器材跟那些器皿打交道挺好,你不需要跟人打交道,做书是一件需要情商的事情。
什么叫情商好?我觉得首先不是你有多好的文笔,而是因为你善于跟人打交道,你很容易能够获得别人的支持跟信任,我觉得这是一个做编辑的前提。其实你要说文笔好不好,我有时候觉得,反正我那会儿找工作的时候,自认为自己的文笔还不错,我觉得可以做做书,但是我也可以告诉你一个小故事,我讲讲我转行的故事。
我拿到第一份工作,然后我那会儿因为交不起房租,在城区里边租房子,我是投靠我一个高中同学,他在北五环以外有一个房地产开发的工地,他住在他们公司的工地宿舍里边,所以说我可以免费留在那住,吃的我跟他搭伙吃,也能省一点钱,每天早上花两个小时从那边坐公交车到紫竹桥上班,然后晚上再花那么多的时间回去。我后来回想了一下,激励我能够把这件事情做下来的原因不是因为每个月1200块钱的工资,其实1200块钱的工资和我在老家上班江苏的工资其实多不了多少,差不多。但是我在我的老家是一个二三线城市,我一千多块收入在我们城市已经算中高等收入,所以说我觉得是因为有件事情刺激到我。
我们当时的老板比较抠门,什么叫抠门?就是说我是他招进来第一个正式的编辑,在我之前是没有编辑,在我之前所有的书稿是怎么来的?是从台湾引进,然后把繁体书变成简体书,而且是通过电脑上面把繁体直接转成简体,然后再找几个大学生兼职来校对一下,改一改,七七八八,打包就送给出版社。可能是那会儿想要正式做想做书,想做更高级的东西,然后加入了编辑,我是第一个。我等于说要从头到位这本书所有的事情我都在里边,用现在话很高级吗?它是一个PM产品经理,但是你当时不知道,就是一个编辑。其实有苦力的成分在里边,但是很锻炼人,我当时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我负责看的书都是中国字,然后审稿、排版、校对、改错全部弄完了以后打印好,那时候快递也没有那么发达,要亲自去出版社送稿子给出版社的老师。因为你知道书号都在出版社,你就选题要送到出版社,出版社的老师他们来审定你这个稿子没有问题。
过了两天,老板把我叫去狂骂了一通,说你送去的稿子到底看了没有,然后我就觉得很纳闷,我说我加班看了一个通宵,这个稿子我看过三遍,因为要求三审三校。他说不可能,他说出版社主任说这个稿子就跟没看过一样,我说要不然我去一趟,我看看到底出在哪。结果我不去人家老师也没有让我看稿子,先问我说听说你是学中文?我说是,我确实学中文。他又说第二个问题,听说你还教过书,还教的是语文?我说对,这个没假。然后他说我非常怀疑,他说我看了一下你改的稿子,就是一篇A4的打印纸上面他能勾出十个以上的红圈出来,不管是文字以上,还是标点符号也好,还是怎么着也好,反正都是错。他说如果是这样的水平,我非常担心你没有继续教书的原因,是因为你误人子弟。
我觉得这个老师已经很客气了,没有说一句脏话,但是我也觉得如果换了我是他,可能我也会冒出同样的问题,但是这个事情对我刺激很大。因为男孩子总得有点自尊心,你说我突然一下到了北京,突然一下成了一名编辑,第一次拿着初稿送到出版社,第一次就被给予的评价,自尊心完全无法接受。当时我还很不服气,后面你看,有可能很干净呢。但是我不能这样说,我说行,我说我接受您的批评,但是您对我的评价我暂时不认可,我要回去把这个稿子再好好看一下,看看我到底错误有多少。
事实上后来确实错了很多,因为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做过编辑的同事。编辑和校对是两码事情,校对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你做十年编辑你都不一定做合格的校对,但是反过来,一个好编辑必然要有一定校对的常识,就是你拿到作者的稿件的时候,最起码的错误你可以解决掉,还有一些校对解决不了的问题,你是要提前解决掉,要疏通语句等等。这些都不学,你有多强的文字处理,能够写出漂亮的小说,因为我找工作之前,我自己已经写过小说,写过一篇十万字的小说,我也觉得自己文笔很好,但是经过这件事情我发现这是这么回事,也就是说,你想从事真正一个职业必然有些技能是要从零开始学习。
刚才张远的说问题说你学法律,还有学别的行业,你在想有没有可能进入到出版业,我告诉你非常有可能。为什么?因为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去想,跟做书有关系的工作不一定仅仅只有编辑,我们会发现有很多著名的出版人,现在声名在外的出版人最开始入行的时候真的不是从编辑开始做起,他可能是从一个书店的店员开始做起,从搬运工开始做起。我在北京认识过的最牛的几个人,最牛的几个出版人,也是我来北京第二年,曾经帮我找过第二份工作,对我整个在职业发展里边影响特别大的一个人,这个人现在是一个非常知名的作家叫熊逸,我不知道有谁知道他,写《春秋大义》的那位作家。
早年他是在书店做店员,他对于出版和书的认识全部是建立在他在做店员期间每天上架、入库、收的大件,我们叫铁路件,那些书的打包的件,通过这些直观的认识建立起对这个行业的了解,然后通过每天有读者去找他他们店员咨询什么书,通过这种直接的关系让他发现了市场在哪里。他高中没有毕业,他觉得老师太蠢,教不了他干太多,自己在家博览群书,几乎所有的书,我去他家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之外,只有书,没有什么东西,然后自学英语。英语能够好到什么程度,对白不行,可能对白还不如我这个四级都没有过的人。但是翻译一点问题都没有,曾经还翻译过《动物农庄》,翻译过很多他特别喜欢的作品,而且得到了像三联一些很老的前辈的认可。
这些人其实你回来再去想,我觉得他也要转行,因为他一开始接触的可能真不是跟编辑本身这件事情有关系,现在我认识也有很多进入到最后成为优秀编辑的人,他是从销售领域。他首先是从销售领域进入了一家图书公司和出版社,他是去卖书。他卖了几年书,他发现我做书店有感觉,他到公司其他做书的岗位。还有的同事是做营销,还有的同事是做法务,我们出版其实大量的接触合同,接触知识产权,我觉得其实每一个出版机构的编辑招聘的人数和范围都是及其有限,而且门槛相对会比较高,尤其是出版社,还有一些相对比较牛的大公司。因为养活他们的人已经很多了,所以你的简历在里边有可能不是最精彩的一份,但是如果说你是想转行,你确实已经想好了转行的理由,你必然要转,你想进入这个行业,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把你以前的专业和经历先用上,就是先进入到一个公司,然后进入到这个平台,近水楼台先得月,你可以在那样的环境下面去了解真正的出版社是什么样子,然后你也可以在那样的环境里边去接触更多的老师,认识更多的同事和朋友,有可能真的有一天能够变身一个编辑,这样比你彻底地去转行,把任何以前好的工作都用不上,好的经验和学历都用不上要好很多。
去年年底到今年,我那边也陆陆续续来了两位专业背影和小庄老师一样的编辑,为什么。其实我看重的压根儿就不是他有没有做过书,做出过什么样的好书,我看重就是他的专业背景,而且他愿意做书我觉得这个实行太难得了,而且是学理科,而且学前沿的科技。有一个学航天工程学无人机,然后就是特别想做书,其实他已经在出版社,但是他做的书都是官方保密,不能向外发布的东西,所以说这个男生特别的憋屈,他就说我这么喜欢出版才学了这个专业,然后进入到这个专业里面最好进的一家出版社,然后我去做书了,但是我做了几年发现没有一本书可以见天日。他说我也可以做《探索家》科普书,他说也想做这样的书,他认为我的专业和这个东西是可以用上,我说太好了,我说天上掉下来一块馅饼,对于我而言,我太需要这样的人。因为我原来没有他们这样的编辑之前,我们所有的科普书是我们科室的编辑在做。
我可能比较啰嗦,说这一块我觉得有一个亮点,就是做编辑其实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如果你是对这个世界特别好奇的一个人,或者你评估一下你自己是不是特别有好奇心的人,编辑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就是编辑最后往往都是杂家,就是你什么方面都不是专家,但是因为你做书的原因,你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书,各种各样的作者,各种各样的资源、资讯,你也可以去做某一类的书,甚至更多类型的书,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最大的享受是在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然后你想到了我是一个编辑,我有没有可能分享给更多的人。一般都是这样的心态所以才会对做书这件事情如痴如醉,所以我觉得颠回去倒过来,转行未必不可,但是先想好,想好就是你的转行的理由到底是什么,而且转行不一定要一步到位,我觉得有的时候也可以曲线救国,对这个行业多一些了解,说一定你能找到一份既适合自己专业,而且也非常有趣的一个工作。谢谢!
小庄:我需要补充一下,其实韩志老师说这个,正是我刚才讲的,你要给自己时间,就这个时间你并不是说我马上要拿到这个offer,而且你在考虑接近这个途径。比如说其实果壳有很多编辑是我们的网友,他一天到晚在我们的论坛上面混,就看到什么问题在上面答一下,我们看看好像答的都对,再了解一下,也有不错的专业背景我们就会考虑说把这个人要进来,有人的人可能混上好几年,突然间发现我们就向他招手了。就像韩志老师刚才说,你能干什么你就先干起来,在干的过程当中你的目的性也比较明确一些。
韩志:但是我不建议30以后再转行。
小庄:人家32岁开始当程序员。
韩志:因为那时候转行成本会比较高,而且你不得不否认这个世界它是被年轻人推动。比如说我今年40岁,我们公司现在总年轻的小朋友是94年、95年,也就是说,你经常会感觉你是被年轻人倒逼着往前推进,然后我想着不行了,我要赶紧让位置,让这些年轻人展示他们的才华。但是你在看外行业,可能比这个竞争更激烈。因为我去一个互联网公司,专门做程序开发、APP开发这样的公司,全公司都是93年以上的孩子,除了他们老板之外,我觉得这个很正常,你们现在都能感觉到比自己更年轻的人对社会反向的压力,所以说我倒是觉得30岁之前其实就应该要找到自己明确的职业方向,我觉得这是合理。如果说30岁之前没有找到,我觉得你一定荒废了时间,或者放松了对自己人生的要求,我也不建议说到30岁之后再转行到出版这个行业。因为出版这个行业本身需要积累和积淀。你到30岁以后才进来和一个刚刚大学毕业24岁,24岁研究生毕业,我们公司现在有好多都是研究生毕业,包括留学回来,你会发现他们的天然的优势会好一些,因为他有更多试错的机会,因为年轻。
你如果已经三十几岁了,说实话,你还跟他们做同样的时候,有时候你就会觉得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去犯错,所以适当的打击一下大家的积极性。就是要转行要趁早,不然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创业,干嘛要去打工。我前一段时间面试有一个很优秀的女生,做的行业跟咱们出版有关系,也做到几乎他们那高管一个级别,很年轻,86年的,今年也才30,人家还没满30,正是因为有30岁的危机,然后说不行我要换一个活法。想过来,七七八八,跟我聊特别好,而且这个姑娘整个的表达能力,还有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俨然不在是纯粹的到工作的新人。做过管理,表达能力各方面都是不一样,所聊完以后,他说未读有没有可能给他机会,我说未读现在暂时不招管理层,因为公司太小。但是我给他最好的建议,我说你真的可以考虑创业,86年是一个特别好的创业时间,我觉得人的成熟真的是分时间段。30岁前后是你第一次心智成熟的实际,把握住这个时期,如果有时期创业,哪怕从小单子干起,哪怕从一个煎饼摊干起,你也能够获得一般人获得不了的收获。
比如说我做书,我2004年到2008年做了四年的书商,我公司赔得一塌糊涂,最后连我老婆的私房钱都给赔进去,但是我赔掉了十几万,换来的经验还有你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包括做事情的逻辑性,我觉得我现在具备的这个能力远远超出了我这个行业里边和同龄的人。因为我曾经花过钱去买一些教训,而且这些教训只有你在创业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得到,你如果不创业,永远都有人给你撑着,有一些困难不会逼到你的面前,所以说你不可能体会到那个东西到底有多难,然后对一个人有多高的要求。
网上曾经流转一句话说一个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配谈人生。我可以告诉你们,我最惨的一次是公司倒闭没钱,有一家供应商其实没欠他多少钱,他很紧张,我跟他说了,我说再没有钱我会最少把你的钱支付掉一半给你,哪怕我把公司的财产变卖掉,哪怕我把我自己的最后一点积蓄拿出来,我肯定会给你,但是因为我有好多供货商,所以我要公平。他不相信,然后他找了一个讨债公司,讨债公司是什么性质大家也知道,一群无业流氓,然后在某一天下午破到公司,把我堵在公司里面,就我一个人,然后一直堵到晚上11点,后来我跟他们成为了朋友。因为我没有钱,然后我跟他们聊天聊人生,聊到最后,然后那小孩就说看你挺容易,他说要不这样吧,两千块钱我就把这个事解了,你让我回去跟我们老大有一个交代,最后是我老婆现从提款机提了两千块钱,最后剩了几千块钱一点生活费,然后把我给救出去。
其实那一天一过去以后,你的挫败感会非常的强,但是后来我无数次在不同的场合跟我的朋友分享这个经历的时候我都会说,最难的事情无非也就是如此了,在做书这件事情上面,只要你不是说做了什么被抓进去,你做生意,最难的时候无非也就如此了,还有什么难是你扛不过去的呢?所以说以后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其实首先你心里面特别的坦然从容,不会担心了,而且你在应对那些危机的过程当中,你具备了能力是别人具备不了,在是温室里边具备不了。
比如说我现在也不算特别成功,但是至少我觉得未读,我现在二次创业做一年半做到现在,做到这个状态,我觉得其实还是非常自豪,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贡献,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团队。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我是这个公司的发起人,如果我的脑子不够清醒,那就意味着在现在的创业环境下,你还有可能犯更多的错,会走更多的弯路。但是,因为我们曾经在那四年付出过血的代价,所以说我现在基本上让这个公司走的是直线,所以说它才能发展这么快。
所以说,现在你刚刚好二十八九岁,对现状又不满,你又觉得自己具备一些想改变自己人生的能力,我觉得很好的办法就是想一个途径,想一个方向,创业。首先不要想着去转行,转行还是对这个社会对其他人有依赖性的一种想法。就是能创业,干嘛不自己做,国家不也鼓励,这是我的观点。谢谢!
张远:其实感到韩老师的说法,在座的各位不管是转行还是创业,现在我觉得是最好的时候,今天过了,很多是有这种蠢蠢欲动的想法和要改变的愿望,其实我们在后台收到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们很多朋友还是想进入这个行业,想进入出版的行业,但其实可能是由于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一种挣扎,比如说现在出版行业和整个社会的环境包括大家对它的一些看法或者认知会觉得它可能不是一个非常有前景或者实现人生的价值,或者说个人过上体面生活,很大职业发展前景的一个岗位,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他就是在那徘徊,从事着其他工作但是想进入这个行业,可能很多处于现实的考虑或者现实的一些压力,所以想请两位老师谈一下出版这个行业多少它的前景有多大,以及它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可以做大有多大。其实你们两位可能是做得非常成功,都是一个品牌Leader这样的角色,但是对于普通的编辑来说,他们有没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小庄:要不我先讲一下。我们现在的这个公司,早期比如说我们对于编辑团队也是会给他上上课,在第一堂课上我们就提出,我们希望果壳的编辑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他不是那么细致,你要去做哪些,或者说你会成为什么,但是我们觉得在这里你进入这个公司,有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有了这样一些理论基础,就是你让去成为一个可以接触很多人,看到很多事情,去理清各方面的问题,去处理非常多的一些杂务也好,但是最后你可能会变成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角色,这可能是我们一个培养方向。
说实话,张远刚刚说的这一点,出版这个行业在现在来讲的确并不是说是一个非常,所谓的新兴的,很坦白地说,它就是在没落,我甚至要面对别人提问说你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做出版。但是我也觉得没有那么的悲观,你在用心体会这几年来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整个文化环境,你会发现最近大家都在谈论创造内容的重要性。比如说我们突然间有了微信,简直是自媒体平台,我觉得有点像早期的恒星工厂,因为我是学科学的。
无数的东西在这上孕育,在找机会在自己长大,这个东西不是凭空来,推它一定是有一定能力,有相当积淀的人产生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是可以分出很多,我觉得会出现分流。真的做不了还是会被淘汰,真正有能力会留下来,慢慢的形成一个我不能说一定会有很好的生态,但是它会比较良性。因为我们的读者也好,或者说享用这些内容的人,他其实慢慢也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形成自己的一个选择判断标准,就不用那么担心像早期觉得这个行业突然间被冲击得大家都失去价值感了,我觉得不会,包括我之前的同事他们还在不在媒体行业,就是他们都有方式来找回自己的尊严,慢慢的都已经回到轨道上来。所以我觉得做编辑做出版也是这样,一定会留下一批人,你慢慢做着,你写字也好,也是慢慢的写着,总归有人要做这些事情,为什么不可以是我。
韩志:我不能毒舌了,我要大声地疾呼,中国的出版业乃至全球的出版业,未来五年都是黄金时期,你们可以记得今天我说过的这句话,有可能五年之后我不在这个行业里,但是这句话我觉得它依然可以得到印证。其实我们从去年深在行业里的同行看到很多的数据,都能够体现出来,就是中国的图书市场持续几年的负增长之后,然后从前年开始出现了正增长,去年继续的增长,前几年大家听到的是无数的书店倒闭潮,有很多书店关闭了,关张了,我们这些做书的人当时都很恐慌,尤其做销售的同事天天担心哪个书店老板又携款私逃了,我们赶紧去堵门去,把我们的书给堵回来,收不上先得把货拿回来。
但是这两年了没有了,相反的是更多的独立书店,更多的一些新型的城市书店都会成为这个城市的地标,更多的商业资本都在朝这个行业里面去注入他们的新鲜的血液和力量。我觉得这些其实是从市场上,资本市场来看,我觉得这个行业一定会发生很大变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一方面,我觉得这也是我自己以前一直有直觉和预感,但是没有得到印证。这一两年通过未读的发展确实也得到了印证,我们的文化消费群体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出版产品,尤其是我们的图书受众群体,读者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每一年我们会看到除了那些通常意义上应该畅销,绝对会畅销的畅销书之外,还能看到更多的细分类别里边特别有个性的产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且以前有很多门类,比如是科普,小庄做的科普比我们早,你们很早就在做科普,也跟很多的出版机构有过合作,早期的科普卖到一两万册已经算很不错了,但是现在在未读出的科普书,一本书轻轻松松可以卖到五万册以上,然后再好一点,一年绝对能够过十万。
为什么会是这样样子?其实我一开始也在分析,难道是我书做得比别人好吗?其实真不是这样,而且你通过在这网络平台上自然增长,每天都会发生变化的读者留言,还有我们微信公众后台大家的一些评价等等,你会发现真正的有那么多读者突然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他们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
前些年,尤其是在我原来自己做书商创业的那些人,其实这些的读者群是极其有限,他们那会儿可能还在读小学,甚至还没有出生,我现在做的科普书,我认识的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非常轻松的阅读它,而且愿意全班去流传,你们想想有多可怕。实际上新人类的诞生是出版的原始推动力,而不是我们这帮出版人,整个行业是在被读者的需求往前推动,就受众群体对内容的需求除了互联网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图书,图书已经存在几千年了,从来没有被取代过,我也相信它也不可能被电子阅读和其他七七八八的东西给取代掉,它永远会存在,这是我非常有信心的地方。
最有信心的是,我对未来每一代成长起来的有阅读能力的读者,我对他们的信心非常充沛,所以说所以说现在如果说你刚毕业,只要你具备基础的技能,你能够瞄准一个你想做出版的方向,寻找一个你做出版的单位,或者是公司,你应该义无反顾地跳进来,五年内会发生很多东西。我认识的很多年轻编辑,就是在五年之内就能做出一本几十万册,甚至是百万册的畅销书,还有一种编辑是不为畅销书而来的,我也认为是很好的路线,还根据你不同的诉求选择你喜欢的出版公司、出版社,等一会我结束后有十家出版单位,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长,你提前做功课的话可以有目标地投简历,而不是说全场看到哪家就投哪家。这样的话我觉得你对这个行业的认知一开始就会比较精确一些。
张远:我们接下来要进入现场的招聘单位宣讲的铺垫环节,在最后的招聘会之前想要两位老师具体地说一下大家在选择进入哪家出版单位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可能哪些单位更适合你,或者说你的能力你的职位更适合哪些职位?从招聘的具体的事情上给大家做一个建议和忠告,好吗?
小庄:其实我是觉得大家想进入这个行业,你们本身还是一个比较有阅读爱好的习惯的,比如说你可能对市面上的出版类别,你会买哪些出版社的书,哪些出版品牌的书,自己心里有个谱。在这过程中你有基础的判断的标准,比如说你适合做文史类,或者社科类,或者儿童类,这一类有哪些出版社或者出版品牌,它的书看起来是比较能够去在市面上卖的,你肯定要往这些单位投简历。这是挺简单的判定标准。
另外,大家也可以尝试下稍微边缘化一些的。这可能需要你们去发现。拿我这边举例,我们不是一个典型的做出版的,但我们会有这样的职位需要,可能目前没有,但其他一些互联网或其他行业相关的,他们有这个需求,你不不妨也去试一试。根据性格来吧,我自己是一个非常自由散漫的人,我是没有办法进入出版社的,我要进出版社就会疯了。我当时还在杂志社控股,我其实不用到社里去,但我每次去社里,我的领导都会直接要嘱咐我说,你以后不要再穿破的牛仔裤,把你的拖鞋换了去,不然大领导看到就会怎么怎么样……我就觉得这种事情我无法忍,所以你在这方面得做一个判断。所以我不太建议你在这方面去到特别老的特别传统的出版社,我觉得到那样的出版社的话我还蛮盼望他们被淘汰掉的,(笑)。
韩志:其实有的时候你遇到一个竞争对手,跟你抢选题、抢作者,我也会这么想,就是为什么他们还要存在这么长时间,但是你又不得不否认,做书在很多时候是一个手艺活,是一个技艺活,所以我们看到在国内所谓技艺传承的老师傅们,其实还是多数都在出版社,只不过他们不太为人熟知而已,比如说中科院的某位老教授,他去世之后,大家才会说这个教授有多么多么牛,是多么大的人物。
我其实很早做书的时候认识几个年轻的朋友,博士生毕业的硕士生毕业的,那时候出版社招人条件都是硕士以上,所以我遇见博士的几率特别高,后来发现其实他们跟你沟通交流的思维也蛮开放的,不是那种老派的思维,现在的出版社有很多年轻的出版人、编辑,他们本身的思路也蛮开放的,无非就是看这个出版社的开放程度是什么样子的,有些社可能开放一些,有些社传统一些,做的事情不太一样,但是基本功这块,我还是相信,尤其是正规的出版社,不是那种仅靠买卖书号的出版社,它能够给你带来基本功的训练是非常非常到位的。新人来了后库房待三个月,这就很好,相当于你在书店待了三个月,你每天跟发了新书和退货打交道,而且你没什么别的事情,你肯定会看书,这你就了解了公司的产品《读库》的老六也是这个态度,去年我听他说招人先把他们放到库房去。然后校对部再待三个月,对吧?这不就把你入行或转行的时候你所不具备的技能弥补了吗?所以说,你如果足够年轻,你有足够多的时间,你能够接触到系统的培训,再好不过。这是我的看法,再好不过。
但也不是非得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做这个工作,你还可以跟更开放、更灵活的出版机构进行第一次的尝试,这也蛮好。这可能需要你做更多不一样的工作,因为有可能你就在跟人打交道。比如说磨铁招聘产品经理,其实导向经常会变,但磨铁实际上是丛林法则,就是说每个编辑如果说想拿到自己期待的收入,你所有的产品和选题是要靠你自己的,靠自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跟同事之间可能会形成竞争关系,你跟同行更是竞争关系。你有没有办法搞定它?跟你能不能编稿子完全是两回事,我看过很多超级畅销书的编辑,他们编出来的稿子惨不忍睹,我随便挑能挑出一堆毛病,但这丝毫不能抹杀他作为策划人员、策划编辑或者是产品经理的价值所在,现在有更多的出版机构会看重这样的价值,策划能力、选题获取能力以及一个产品整体的塑造、打造方面,这样的能力可能有更多的价值。
所以说你在求职的时候你先得问清楚,这家出版社是出版什么类型的书为主,商务印书馆和磨铁图书肯定不一样,你先问清楚他们是做什么类别的书,其实你不问你自己做功课都应该知道。第二个,你问他们要招聘的编辑是什么编辑,传统出版社有分策划编辑、文字编辑、校对编辑、营销编辑,光编辑这种说法就有四五种甚至更多,你要做什么编辑?
你如果在图书公司,一般是产品经理制,你就要判断你有没有能力做一个实习的产品经理,而且你愿意承担一定时间的低收入,在你没有办法策划选题以及做出一本好书出来之前,你的收入一定是很低的,你能不能承担?以及你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你有没有可能学习到更多,这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你是在找工作,你也是在挑你的雇主,你要了解这个平台,他们有什么诉求?现在也有很多的用人单位说我们想用有经验的,这个谁不需要呢?但这样的想法会存在缺陷,就是你如果只想用熟练工,意味着你只能用行业内的人,有时候遇到特别合适的会特别好,但这样你会发现,行业内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很有可能被他前一家公司打下烙印的,他有可能就会水土不服,会接受不了。另外一方面就是我觉得如果你面向的市场和群体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你不该用这些有经验的人,更多的应该考虑下一些新人,他们有没有机会?当然前提是这家公司已经稳定住了,比如说我的公司刚开张的时候我不敢招什么经验都没有的应届毕业生来做书,但今年我敢这样做。因为我已经有了我的骨干功底,后来我发现全公司那么多部门,出版部的平均年龄是最高的,太有问题了。我的新媒体部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三、二十四岁,但我的出版部居然高达二十八岁,一班大龄女青年、大龄男青年在那做书。当时招聘的时候你要人家有经验嘛,那可不?人家研究生毕业都二十大几,再工作两年不就到那个岁数了嘛?确实发挥的不错,做书比一张白纸要好很多,省了你很多的心。但是像未读这样的品牌,你想面向世界更多年轻人,你想满足更多人的好奇心,是不是意味着我需要有更年轻的人进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来带动你推进?然能知道你的受众的好奇心在哪里。从这个角度想我觉得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哪怕我从零教起都可以,他跳槽到楼上的磨铁也可以,但是如果这个行业没有新鲜的血液进来,那我司就很悲观了,人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年轻人来接过这根棒,未来的读者可能会对阅读这样的事情失去兴趣。从图书中找不到自己想看的内容,他只能上网,只能通过碎片化的阅读,只能在b站上玩弹幕,我觉得这是很悲观的事情。所以我希望用人单位都能够接纳新人,这是我个人的呼吁,我已经以身作则开始做了,不信你到我们公司去看。而且,我这边的新人都会有师傅带,一对一的服务。
另外,你在求职的时候要对用人单位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他们的需要给他们相应的材料,我说到要点了,你们要get住了。如果你们想找文史、文学类的工作,可以在简历之外提供一份你近几年的书单,你读过什么书,最好是在每本书下面你对书的点评,你看完的感受,如果你是想做那种比较专业的,比如科普书,像小庄他们做的,以及我们“探索家”的书,包括艺术类的,请你在你的简历或者在附带的资料上要体现你的特长,不然我们不知道你会不会做这个事情,所以说这个事情很难对接上。
所以你一定要在简历之外有加分项,而且简历怎么写,标题怎么命名,你应聘的是什么岗位,我对那种没说自己应聘什么岗位的简历从来不看,因为我会觉得你是在四面撒网中捕鱼,我会觉得不管什么岗位对你都无所谓,你只是需要一份工作而已,这种简历我一般没有兴趣打开。
现场图集
活动团队
策划 张远 刘松
主持 张远
编辑 小池
设计 董茹嘉
摄影 陈思嘉
现场 小安 李盈 静怡
特别致谢 李嘉 李志萍 涵芬楼艺术馆
往期活动:
002/知乎的出版实验
003/豆瓣阅读,一个平台的诞生
004/离线,打造慢科技杂志
005/独立出版是否有未来?
006/关于电子书,你们都上当了
007/刘瑞琳谈“做编辑”
008/李昕:我做编辑的33年
009/从一本书的页边距谈起
010/「诗歌与出版」之夜
011/从一个想法到一本书
做書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丨如何制定读书计划丨投稿说明|编辑生活范文|编辑手记范文|诗歌出版|从想法到成书丨书店范文丨电子书丨kindle|豆瓣阅读|知乎|离线|独立出版|刘瑞琳|李昕|谈页边距丨沈昌文|范用|汪家明|姜峰丨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诚品|PAGEONE|钱晓华|方所|万圣书园|理想国丨再谈编辑丨再谈电子书丨再谈读书丨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丨2015中国最美的书书单丨Goodreads2015书单丨2015年《纽约客》年度书单丨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丨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点击阅读往期推送